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 #8908

8908.不可作谎言

8908.不可作谎言的见证人反驳你的邻舍表不可将良善称为邪恶,将真理称为虚假;反之,不可将邪恶称为良善,将虚假称为真理。这从“谎言的见证人”的含义清楚可知,“谎言的见证人”是指对虚假的确认。“见证”是指确认(参看4197节);“谎言”是指信之虚假,这一点从下文明显看出来。“反驳邻舍”是指以这种方式对某人说话;因为“邻舍”表示每个人,尤表处于良善的每个人,在抽象意义上表示良善本身(3419, 5025, 6704, 6706-6711, 6818, 8123节)。因此,“不可作谎言的见证人反驳你的邻舍”在内义上是指不可向任何人说假话,也就是不可说良善是邪恶,真理是虚假,反之亦然。
必须简要解释一下此中是何情形。凡被自我之爱或尘世之爱所主宰的人,也就是以显赫的地位或尊贵,或财富、利益为目的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去说并说服别人相信,正义是不正义,不正义是正义,从而扮演谎言见证人的角色。他们具有这种品性的原因是,他们的意愿完全服从于这些爱及其欲望,被它们完全占据和拥有。同时理解力,也就是心智的另一部分虽能看出正义和非正义,却不愿去看,因为意愿战胜了理解力,并通过流入它而说服了它,最终还使它变瞎。这些人没有良知,也不知道良知就在于,称正义的事是正义的,不是因为其它原因,只是因为它是正义的,也就是出于对正义的热爱。在世时具有这种品性的人在来世也具有这种品性,不同之处在于:那时他们不是将正义的事称为不正义的,而是将信之良善称为邪恶,将真理称为虚假;因为世界的正义对应于灵界的良善和真理。他们如此行是毫无良知的,也不觉得羞耻,因为他们活在肉身时,这种事他们就已经学会并习惯了。
“谎言”在圣言中多次被提及,无论在哪里出现,“谎言”在内义上都表示信之虚假和邪恶;“谎言的见证人”,也被称为“暴行的见证人”,表示对虚假的确认,无论是在审判官面前,还是在某个其他人面前,亦或通过在人的内在思维里面的自我说服而自己面前(如出埃及记23:1等; 利未记19:11, 12; 申命记19:16-20)。“谎言”在灵义上是指信之邪恶和虚假,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约翰福音:
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父的欲望,你们愿意行。他从起初是杀人的,不站在真理中,因他里面没有真理;他说谎是出于自己说的,因他本来是说谎的,也是它的父。(约翰福音8:44)
“谎言”在此表示信之虚假;因为所论述的主题是犹太人,他们不愿承认主。此处“魔鬼”在灵义上是指虚假,“它的父”是指邪恶;因为虚假来自邪恶,就像儿子来自他的父。属于魔鬼的虚假是信之虚假,邪恶是爱自己爱世界的邪恶。
以赛亚书:
摩押人极其骄傲,他的骄傲、狂妄、忿怒,他的谎言并不坚固。(以赛亚书16:6)
“谎言”表示信之虚假,因为“摩押人”是指那些陷入爱自己的邪恶,因而歪曲真理的人(参看2468, 8315节)。又:
我们与死亡立约,与阴间结盟。我们投靠谎言,藏身于虚假。(以赛亚书28:15)
又:
他们是悖逆的百姓、说谎的儿女,不肯听从耶和华律法的儿女。(以赛亚书30:9)
耶利米书:
他们各人欺哄同伴,不说真话;他们教舌头说谎。(耶利米书9:5)
又:
看哪,我必反对那以谎言之梦为预言,又述说这梦的,他们谎言使我的百姓走错了路。(耶利米书23:32)
又:
剑哦,要临到说谎者,他们就成为愚昧。(耶利米书50:36)
以西结书:
他们所见的是虚荣,是谎言的占卜,说,耶和华说的!其实耶和华并没有差遣他们。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因你们讲虚荣,见谎言,我就与你们反对。(以西结书13:6-9)
那鸿书:
祸哉!这流人血的城,充满谎言和劫掠。(那鸿书3:1)
西番雅书:
以色列的余民必不作罪孽,不说谎言,口中也没有诡诈的舌头;他们必得草吃,必得躺卧。(西番雅书3:13)
启示录:
城外有那些犬类、行邪术的、淫乱的、杀人的、拜偶像的,并一切喜爱并实行谎言的人。(启示录22:15)
在这些经文,和在其它许多经文中一样,“谎言”表示信之虚假和邪恶。


宇宙星球 #131

131.他们在其它方

131.他们在其它方面很谦逊,有点简单,但思维足够正确。从他们所拥有的光就能推断出他们理解力的性质。事实上,理解力取决于对天堂之光的接受方式。因为显为太阳的主发出的是神性真理,这太阳放出光芒,并使天使不仅能看见,还能理解。在天堂,这光是强烈的(AC 1117, 1521-1522, 1583, 1619-1632, 4527, 5400, 8644)。在天堂,一切光都来自在那里显为太阳的主(AC 1053, 1521, 3195, 3341, 3636, 4415, 9548, 9684, 10809)。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在天堂显为光(AC 3195, 3222, 5400, 8644, 9399, 9548, 9684)。这光照亮天使和灵人的视觉和理解力(AC 2776, 3138)。天堂之光也照亮世人的理解力(AC 1524, 3138, 3167, 4408, 6608, 8707, 9128 [原文9126], 9399, 10569)。

属天的奥秘 #10570

10570.“所以我

10570.“所以我和你的百姓才比地面上的所有人民都要尊贵”表由此而来的在教会所在的地方超越全世界所有人的显赫。这从“比地面上的所有人民都要尊贵”的含义清楚可知,“比地面上的所有人民都要尊贵”是指超越全世界所有人的显赫。之所以也表示在教会所在的地方,是因为“地”表示教会,如下文所述。
  正是这个目的,就是他们要变得比全世界所有人都要显赫,促使以色列民族敬拜耶和华,并使他们能处于外在的神圣。这一点从前面关于这个民族的说明清楚看出来。这个人民能处于外在的神圣,并且在别人看来似乎是敬拜神的人,这一点从圣言的历史部分所提到的偶像崇拜者清楚看出来,他们同样能做表面上的事。但谁都能从以下事实看到并推断出,这些偶像崇拜者没有内在的神圣,即:使得敬拜变得内在的,是圣言中所揭示的神性真理,只要人们知道它们并照之生活。因为如果没有这些真理,一个人也能以一种神圣的方式敬拜神,那么就不需要任何教会的教义,也不需要任何讲道了。
  由于这个民族具有这种性质,即他们比别人显赫的目的能使他们处于外在的神圣,并且在这样的人当中,代表属天和属灵事物的事物,也就是其敬拜的外在事物能传给天使,与天堂的联结由此得以建立,所以这个民族被接纳。但是,人若以为他们由此成为敬拜神的人,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是自我和世界的敬拜者,心里是偶像崇拜者。由于他们具有这种秉性,所以属于对主之信和爱的敬拜的内层事物并未揭示给他们。这一点从旧约,以及这一事实明显看出来:当主降世时,他们并不承认祂,现在仍不承认祂;即便从预言部分接受了关于主的教导,他们也不接受这些教导。他们渴望的是一位能把他们提升到全世界所有人之上的弥赛亚,而不是一位其国度在天上,并从那里着眼于地上所有人的拯救的弥赛亚。由此可见这个民族自古以来是什么样,为何经上在此说,耶和华与他们同去,他们才会比地面上的所有人都要尊贵。
  “地面上”这个词要理解为凡教会存在的地方;因为“土地”(ground)和“地”所表相同,即表示教会(关于“地”表示教会,可参看9325节提到的地方)。但“土地”表示教会的原因和“田地”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因为它接受各样种子,然后这些种子长成植物并结出果实,以此表示信和爱的真理和良善。因为人就是接受这些的一个容器,如同接受种子的土地。然而,地被称为一个教会是由于住在地上的人,教会与这些人同在。但由于土地和地一样,都意味着空间上的延伸,所以译者就用“地”这个词代替“土地”。他们在此说“地面上”,以取代“土地面上”,在其它地方也一样。然而在原文,表示“土地”的这个词来源于一个完全不同于表示“地”的这个词的词根。
  “土地”表示教会,和“地”一样,这一点从圣言中的各处经文明显看出来,仅从中引用一些经文,如耶利米书:
  他们的贵胄打发小子打水,他们来到坑边,见没有水,就拿着空器皿回来,因为无雨降在地上,土地都干裂。(耶利米书14:3, 4)
  此处“土地”表示教会,“地”也是,因为在内义上所论述的主题是真理的缺乏和由此导致的教会的毁灭;“水”表示真理;“坑”表示这些真理,因而教义存放的地方;“器皿”表示它们的接受者;“雨”表示来自天堂的它们的流注;“地”是指教会所在的地方;“土地”是指教会本身,经上说这教会由于干旱,因而由于缺乏来自天堂的真理而干裂。
  以赛亚书:
  七十年终了以后,耶和华必眷顾推罗,她就仍得淫资,与土地面上的地上万国行淫。最终她的货品和淫资都要归耶和华为圣。(以赛亚书23:17, 18)
  “推罗”表示关于真理和良善的认知或知识方面的教会,因而在抽象意义上表示这些认知或知识。当它们为了利益、地位和知道它们的名声而被教导时,因而当它们可以说被出售,而不是为了真理本身的缘故被教导时,就被称为“淫资”。在圣言中,这就是所谓的“淫妇”和“淫行”。“与地上万国行淫”表示与教会的一切真理如此行;“土地面上”表示凡教会所在的地方。由于关于真理和良善的认知或知识仍旧是关于真理和良善的认知或知识本身,因而仍旧是神性,尽管对教导并“出售”它们的人来说,它们被用来获利,因而是“淫资”,所以经上说“她的货品和淫资都要归耶和华为圣”。
  凡思维超越字义的人都能看出,此处所指的不是淫资,也不是与地上万国行淫,这类事物也不会归耶和华为圣。
  诗篇:
  你发出你的灵,它们便受造。你使地面更换为新。(诗篇104:30)
  “耶和华的灵”表示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9818节);“受造”表示被新造,也就是重生(10373节);“使地面更换为新”表示改造并建立教会;“地面”表示凡教会之物能被接受的地方。其它经文提到的“地面”所给相同(如创世记7:4; 8:8, 13; 出埃及记32:12; 民数记12:3; 申命记6:15; 7:6; 撒母耳记上20:15; 撒母耳记下14:7)。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